學習《孝經》諫諍章第十五心得
望都縣周莊小學徐老師
新的學期開始了,雖然開學初事情很多,但是我依然抽出時間來學習,很高興又可以聽到王局長的課,每次聽王局長的課就像給手機充電,雖然我比較愚鈍,每次要聽上三五遍才稍有理解,但是越聽越有體會!
本章主要圍繞“諫諍”二字展開,從天子、諸侯、大夫、士到父母,都需要爭臣!這一章是講為人臣、為人子之道。做臣子的、做兒女的,如果領導、父母有過失,就應該勸諫。
一、曾子請問,深入孝理
曾子曰:若夫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,則聞命矣。敢問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
文章開篇,曾子為我們總結了什么是孝道?即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。這些盡孝的道理我們都明白了,曾子緊接著問,如果兒女聽從父母的命令,這算不算是盡孝?這個問題夫子解答得很好。一般我們講孝要順,順父母是不是父母講的都得聽呢?父母的命令不用問正確與否就去實施,是否可以?夫子告訴曾子:那要看這種命令是善的還是惡的,不可以盲目的聽從。盲目聽從也不能稱為孝,為什么?因為可能陷父母于不義。真正盡孝的人不能夠陷父母于不義,應該幫父母樹立德行,做有仁有義的事情。所以在家,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,兒女就要勸諫,在社會上有君臣關系,領導與被領導也是同理,在下位的被領導的人,有義務來勸諫領導,不能使領導陷于不義。
前面章節都已講述慈愛恭敬,安親揚名諸事,那我們剩下的就是聞命了,也就是依教奉行,在學校中,如何來判斷一個學生好與不好?最重要就是看他能不能夠把老師的教誨去落實,貴在能夠依教奉行。不是看他能夠聽多少,講多少、理解多少,最重要的是看他能夠做多少,能否把聽的、講的、所理解的都用于他的生活。所以夫子在此講孝道,講到慈愛恭敬、安親揚名的道理,我們能不能夠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中,對父母、對長輩、對兄弟、朋友,面對領導、被領導,在五倫關系當中能不能夠應用,這是聞命的意思。曾子能做到,所以他能成為孔子的傳人,他也成為了圣賢。那么我們也一樣,學習《孝經》,重要的是聞命落實。
二、勸諫父母,怡色柔聲
《弟子規》中講“親有過,諫使更,怡吾色,柔吾聲!睅椭改,要懂得柔聲下氣,看到父母有過失,勸諫父母,幫助他改正,要怡吾色,柔吾聲,而且要悄悄的,這是尊重父母。這樣才能夠幫助父母改過,而不至于讓父母惱怒。對父母依然恭敬,不可以因為父母有過,就產生對父母的輕慢心、傲慢心。不敬父母就是不孝,哪怕父母滿身過失,我們都要對父母恭敬、禮敬,敬意絕對不減。就像舜王對待父母一樣,他父母要置自己兒子于死地,在我們一般人看來簡直是壞透了,都會咬牙切齒了,可是舜能夠對父母敬而不違,對父母那種恭敬依然不變,不僅一點怨恨心都沒有,還是那樣畢恭畢敬,一樣孝敬他們,一點也不違逆,父母要做的事情照做,而且還用智慧把自己解脫出來。
三、故當不義 ,必爭君父
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于不義。如果父母有一個爭子,就不會陷于不義。爭子,不是抗逆父母、跟父母爭吵、頂撞的那些兒女,而是看到父母有過失,能夠勸諫父母改過的,這種兒女才叫爭子。真正的爭子勸諫父母,也必定懂得怡吾色,柔吾聲。勸諫也要有藝術,否則起不到勸諫的效果,所以古圣先賢教導我們,做人處處要有智慧,勸諫父母要看何事,何時,如何勸諫!而在生活中,我們卻沒有考慮到這些,總是依自己的想法勸告父母不當的地方,惹得父母生氣,自己還有怨恨心,這也是不孝!
真的是欽佩先賢的智慧,引導我們,這一章讓我將孝理解的更深刻,也看到自己在勸諫別人時候的問題,很多時候如果勸諫講究方法態度,那么就是另外一番局面了!
以上是末學徐碩學習諫諍章的一些體會,敬請老師們批評指正!感恩大家!
|